您现在的位置:168开奖现场直播 > 学生风采 > 二中社团 > 正文内容

“中国考古一定要走出去”(治学)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更新日期:2021-03-29 浏览次数:

   王建新在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前。

   资料核心阅读作为首位进入中亚开展考古研究的中国学者,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队长王建新对“中国考古一定要走出去”有着独到见解和坚持。

   他认为,只有把中国放在世界文化的大格局下看待,才能更清晰地认知中华文明的特质和优势。 他和团队的努力,为丝绸之路考古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中亚考古增添了中国视角。

   从事考古工作近40年的王建新,是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队长。

   从中国西安到中亚地区的广袤大地上,王建新和他带领的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取得了一系列首创性的重大考古发现,最终确认了《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的古代月氏和康居的文化遗存,为丝绸之路考古做出了重要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王建新说,“今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

   在这百年间,我们不断学习、逐渐积累,中国特色的考古理论和方法也慢慢成熟。 但中国考古走出去还不到20年,所以我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立足长安,面向西域;周秦汉唐,丝绸之路”谈到为何与丝绸之路考古结缘,王建新对30年前的一场学术报告记忆犹新。 当时,一位日本著名考古学家发问,游牧民族月氏在中国境内的考古文化遗存在哪里,满座哑然。

   从那时起,王建新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在丝绸之路考古方面有所建树。

   1995年,在西北大学太白校区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王建新和同事们一同定下西北大学考古学科宏伟的学术蓝图:“立足长安,面向西域;周秦汉唐,丝绸之路”。 做足了充分的学术准备,1999年,一支由西北大学考古专业专家、教授和学生组成的考古队,以“寻找古代月氏人”为中亚考古切入点,走进了茫茫戈壁,走进了2000多年前的历史风烟里。 10年间,考古队数百次往返于陕西、甘肃、新疆。 王建新等人在实践中提出了“游牧文化聚落考古”理论,打破了学术界长久以来“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的论断。

   2007年,团队在东天山地区发现了疑似大月氏王庭遗址的“东黑沟遗址群”,该成果入选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然而,要想确认发现的是大月氏王庭遗址,并且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就必须走进中亚,沿着大月氏的西迁路线“走出去”找到遗存,以此两相印证。

   “不再吃学术剩饭,才能发出中国好声音”在1999年举办的中国考古学会年会上,王建新曾这样阐述中国考古走出国门的重要性:“中国考古一定要走出去,只有把中国放在世界文化的大格局下来看待,才能更清晰地认知中华文明的特质和优势。 ”“开展境外考古,掌握世界文明的一手资料,不再吃学术剩饭,才能发出中国好声音!”“中国考古一定要走出去,那就由我开始吧!”王建新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2009年,他成为首位进入中亚开展考古研究的中国学者。

   王建新和考古队从东天山地区出发,追踪大月氏西迁路线,最终到达乌兹别克斯坦。 塞外风光无限,野外考古却不是想象中的“诗和远方”。

   夏季干旱,是开展考古发掘的黄金时段。 在大漠戈壁,考古队员们通常是在忍受太阳暴晒、蚊虫叮咬的同时,开探方、看剖面、清理文物。 一天下来,汗渍和浮土常常让衣服本来的颜色难辨。

   由于生活用水稀缺,一周洗一次澡,在考古队稀松平常。

   常年野外工作,幕天席地是常态。 他们住过废弃的工厂、牧民的羊圈,甚至在深山戈壁就地宿营。

   没水洗脸就用湿巾擦,吃不到热饭也不怕,队员们发明了“考古套餐”:标配是一个馕饼、一根香肠、一个西红柿、一根黄瓜;高配版本,就是再用手铲切个西瓜。

   考古队员中流传着“一张写有‘男’字的女生床铺”的故事:2005年,他们在天山调查,住在一座废弃的庙宇,男生们都打地铺。

   为了给队里唯一的女生周剑虹找张床,他们就地取材,把还算囫囵的男厕所门板改造成周剑虹的专属床铺。

   如今,周剑虹已成为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的教师,这个专属床铺的故事,也在各级学生中流传下去。 “中亚考古要有东方视角,尤其是中国视角”生活上的困难可以一笑置之,但是考古队员们却有一个共同的担忧:“国际考古团队在这里探索了上百年,会不会已经‘无古可考’?”中亚是古代波斯、印度和中国等几大文明的交汇地区,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古代部族的迁移、商旅贸易和货品的转运,以及不同区域势力的消长,使这里成为国际考古的热点。

   对此,王建新认为:“西方考古学者多站在以欧洲为中心的视角,关注古代波斯人、希腊人是怎么过去的。

   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些学术论断也不一定正确。 ”中国和中亚地区在文化上的紧密联系不仅表现在物质遗存方面,还体现在思想文化上。

   王建新认为,中亚考古不能只有西方视角,“中亚考古要有东方视角,尤其是中国视角,我国在考古中有一大优势,就是有连绵不断的文献。 ”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2013年12月,西北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签署了关于“西天山西端区域古代游牧文化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项目的合作协议,并成立了中乌联合考古队。

   与此同时,陕西省政府中亚考古研究专项经费立项。

   自此,西北大学中亚考古进入快车道。

   在乌兹别克斯坦西天山地区,国际学术界认为的“空白地带”,王建新团队有了新的重要发现。

   在境外考古工作中,考古队逐步探索出了“大范围系统区域调查与小规模科学精准发掘相结合”的研究模式。 利用这种模式,2015年,考古队在撒马尔罕西南的西天山北麓山前地带找到了属于康居文化遗存的撒扎干遗址,这个发现令人振奋不已,因为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张骞当年正是经康居抵达月氏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

   2016年,考古队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小城拜松发现了拉巴特墓地。

   王建新介绍,从墓葬形制、埋葬习俗来看,拉巴特墓地与中国新疆东天山地区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期间的古代游牧文化遗存面貌相似。 这类游牧遗存在时间、空间和文化特征上,与中国古代文献所记大月氏西迁巴克特里亚地区的历史相合,应该是大月氏留下的考古学文化遗存。

   目前,西北大学考古学术团队正在通过多学科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完善证据链条,力求使全新的研究结论获得国际学术界的认可。

   (记者张丹华)《人民日报》(2021年03月26日第11版)责编:张婧妍。

(责任编辑:admin)
【字体: